Tuesday, January 16, 2007

巴哈給我的啟發 (李察談巴哈)

問到底 no.1794 931221
甚麼音樂最有利腦的活動?


心理學者 Terence McLaughlin 量度到一種非常緩慢
的音樂,Holst 的 Planet中有一段叫做「Saturn」的樂段
,速度最慢。用拍子機器,測每出拍子大約是M.M.三十四
下。他又測出另一種非常快的音樂,那是Danse Generale
of Daphnis and Ghloe ,速度是M.M.一九零下。(M.M.就
是拍子機的計算)

另一心理學者Curt Sachs 量度得一種平常的音樂速度
,就是平均八十至九十下,接近人的心跳的速度。他測量
巴哈的 B minor Mass, 就是這種速度的。而這,就是巴洛
克音樂中最常見的速度。在這種音樂中的人,心境平安和
詳,稍快稍慢,都會有緊張的感覺。

這種速度,有利大腦的活動。如果想右腦活躍,不妨
多聽。請參考十二月十五日本欄:用那一邊腦聽音樂?



問到底 no.1850 940217 星期四
上帝在那裡?

曾經寫作多部著名傳記作品的 Emil Ludwig 如是說過:

我可以在巴哈的賦格曲中發現上帝,但亦可以在具體物
件中發現:

從狗兒祈求的眼光和女性可愛的胸脯中,我看到了上帝
。從蝴蝶多彩多姿的翅膀和清晨的霜霧裡,從木蘭花的胚
芽和小孩摘下幼芽的手上,從時代的革命裡,從一個男人
向情敵挑戰的憂鬱眼神和外科醫生從眼睛取出決鬥中射入
的子彈底寧靜的手裡,我發現了祂底存在。

當達芬奇為他神聖的創造人物底嘴唇增加了一個超世
俗的微笑時,我便透過他的大手筆而發現祂底存在;當頑
皮的小貓在鏡中尋找玩伴時,我看到了牠。

當我彷彿做夢似的突然獲得靈感,並且經過一段痛苦的
孕育後終於把它表達出來時,我便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與上
帝同在的感覺。(摘自林衡哲譯:廿世紀智慧人物的信念)



問到底 no.1876 940315 星期二
「平衡」有何重要處?

小提琴家曼紐因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要能平衡自己的各種內在因
素。

他的例子是藝術。他以為,有許多藝術家是完美平衡
的好例子。哥德,巴哈,韓德爾,莎士比亞等人,他們的
藝術就是完美平衡的。有些吸毒者,本身就是欠缺平衡的
人,卻喜歡創作藝術,對社會會產生不良影響。

保持平衡,是不容易的。有內在外在的各種因素影響
。例如,健康就可能是一種內在因素。失去健康,可能就
難以保持平衡了。但外在因素,也不容易保持。有許多人
,往往喜歡在有意無意間,破壞他人的平衡。

這方面,李察想到的是人的左腦和右腦。一方面是情
感和創意,另一方面是理智、資料。保持腦的平衡,是十
分重要的。

~#0
問到底 no.1966 星期一 940613
世界上有多少個巴哈?

天才是否和父母有關?莫扎特,貝多芬,布拉姆斯,
上一代都是音樂家。而巴哈整個家族,都是音樂家。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只有一個。但他們的家
族,卻有七十五個巴哈,都是同音樂有關的。

七十五人之中,有些是宮廷樂師,還有些只是小鎮的
教堂音樂師之類,七十幾個巴哈的家族成員之中,只有一
位可以夠得上天才的稱號。比較傑出的,有六個。

巴哈是多產作家。他每星期提供一個清唱劇給教堂,
工作包括抄譜和指導演唱。當時,沒有人懂得重視這批樂
譜。演奏之後,便隨處放。今日,所能留存下來,被視為
瑰寶的,只有少數。他的受難曲,以柔美和諧的樂音,顯
示人類的殘忍無情,使人震驚。

巴哈有十九個兒子,但是,沒有人關心他的遺孀,和
一個孤女。巴哈死後,她們要進入住救濟院渡過貧苦日子


2306 星期六 950520
為甚麼音樂要轉調?

可能這是非常高深的理論問題。李察想說的只是一種
非常個人的體會。

李察在聽巴哈的小步舞曲。這是頗為流行的一首舞曲
,從前也聽過多次。今次有點不同,因為李察正在學小提
琴,自己彈。彈到中間,忽然遇到困難。一連串陌生的音
符,從前是沒有學過的。那是巴哈轉調的地方。

於是找來唱片,對著樂譜聽。來到這裡,忽然感覺就
出現了。好像是一種非常遙遠的聲音,忽然插進。明顯是
一種雌性的聲音。你本來是在某一種腔調中生活,自己是
自己。忽然有人來了,好像是提醒你某種遙遠的感覺。把
你本來的感覺都打亂,而你就不同了。
^^^^^^^^^^^^^

似乎,可以把一切聲音,都用同一個調子譜出來的。為
甚麼要轉?調子不同,是否更和諧?

問到底 no.2308 950522 星期一
巴哈有何偉大之處?

如果你去看巴哈的傳記,你會發現,他的一生,並不
多姿多采,也沒有甚麼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像貝多芬,莫
扎特,華爾第他們,幾乎本人就是一部戲劇。

巴哈最常被提到是他對音樂的狂熱。為了去聽一場音
樂會,他曾經徒步走路二百哩。他的哥哥不許他接觸樂譜
,他就午夜起床,偷偷去抄。後來,午夜抄樂譜成為了他
終身的嗜好,六十三歲時失明,也是這個原因。

李察相信,手抄樂譜,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音樂訓練。
不過今日影印科技發達,相信已經沒有人肯去手抄樂譜了
。更不會養成為長期嗜好。

巴哈(J.S.Bach) 號稱為音樂之父。歷史學者房龍就
說過,從巴哈的音樂中,可以發現上帝。巴哈有何偉大之
處?這是非言語所能說明的。必須是要親自去聽,去領會
。直接從靈性的媒介中得到明白。


甚麼音樂使人流淚?
問到底 No.3203 971106

據 J. A. Kottler《聽眼淚說話》 (The
Language of Tears) 一書引述,英國心理學
家 John Sloboda 分析造成哭泣的震撼力量時
,研究聲音和精神生理反應的相互作用,找出
了一些能引起淚水的音樂:

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交響曲,貝多芬的費
德里奧 (Fidelio),普契尼(Puccini) 的波希
米亞人,巴哈的 B 小調彌撒曲,孟德爾頌的
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等等。

所有這些音樂,都蘊含完整的情感語言,強
度足以使人落淚。可惜,該書沒有提到,有多
少人聽完會落淚,又有多少人毫不動容。

李察相信,人生觀是基本的。羅曼羅蘭說過
,「未曾哭泣長夜者,不足以語人生。」或者
,作為一個人,是需要有某種感情強度的。外
在的音樂,只能挑起有反應的人。內在節奏和
音樂共鳴,才能昇華。

巴哈組曲,有何妙處?
問到底 No.3302 980215 SUN

音樂是直接啟發,或只是後加的共鳴響應而
已?未有生命感受,能否共鳴?二十世紀大提
琴家卡薩爾斯(Pable Casals)的故事值得研究


那時,卡薩爾斯十三歲,彈大提琴已經不錯
了。每周都要在一間咖啡館彈奏,賺點小錢。
所以,常常都要四出搜尋樂譜。有一次,忽然
在一間二手書肆的灰塵堆中,發現了巴哈的六
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即時就知道這是極端
重要的曲子,馬上捧回家,從那一刻起,每天
不斷練習了十二年。

他說,不斷練習之下,「一個美麗壯觀的、
未被知曉的世界呈現,我陶醉了...」

全曲反來覆去,篇幅甚長。當時人以為是冷
僻的學術作品,從未引起注意。原來曲中卻有
完整的另一個世界。他說,曲中那種內在的凝
聚力量,就在不能刪去的反覆之處!

原曲是單聲道舊錄音,現己有CD 出版。

巴哈甚麼時候成名?
問到底 No.3770 990531 Monday

在音樂家之中,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是非常保守的。他是虔誠的基督徒,音樂
上遵從舊形式,並無創新。他只是在舊形式中做到最
好。同時代的音樂天才例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
人都對他讚口不絕。但天才的贊賞,並未能打動大眾
的心。巴哈在世之時,並未受到群眾歡迎。

這是非常奇怪的口味轉變。時至今日,巴哈是最受
歡迎的少數三幾位音樂家之一。有人說,他是二十一
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他所寫的「聖母頌」,
淺易流行,可能比舒伯特的同樣作品更受歡迎。

巴哈是死後一百五十年才「開始」成名的。這是另
一個使人深思的例子:巴哈生前,在默默無聞的歲月
之中,他是怎樣想的?你想知道嗎?只要把他的作品
唱碟放進機中,一聽便明白:快樂,舒適,安詳,寧
靜.....全都是今人最迫切需要的音樂安撫力量。


巴哈和貝多芬有何不同?
問到底 No.3777 990607 Monday


巴哈是寧靜的,而貝多芬是激昂的。據邵義強譯,
馬塞爾著《巴赫》一書指出:貝多芬的亢奮,時常急
切、猝然而快速地出現。高昂的樂句,在巔峰時會突
然屈折,以悲切的表情慢慢延續,再下降,往往回落
到比升高前的出發點更低的地方。....這是一種不均
衡現象。在他的攻擊意志與愛情般的溫柔二者之間,
是不平衡的。

該書又指出,巴哈是完全相反的:他有非常美妙而
且完全的均衡。旋律線以精美的調子愉快上升和下降
。表現出一種穩健,多樣與溫柔的性格。這是一種心
境的寧靜,沒有一點稜角或不成熟的感覺。

貝多芬一生都在挫折的奮鬥中度過,從沒有享受過
愛情與性的溫柔。而巴哈則有健康的愛情生活。如果
不是強烈的宗教使命感,巴哈也許會因為生活太溫和
而喪失創作動力。兩個人的生命動力,十分不同。


莫扎特天才那裡來?
問到底 No.4975 20020923 Monday


許多人的天才,都是迫出來的。環境壓力,
把天才硬生生的在壓力機器裡擠出。天降大任
於斯人,必先苦他一苦。叫他嚐盡人間真味,
天才就知道怎樣做。

但莫扎特是例外的例外。他幾歲大,已經天
才澎湃。作品源源不絕,舉世震驚。他亦知道
,自己已經把同一時代的所有人拋離。

震撼可能來自巴哈。莫扎特第一次接觸巴哈
,巴哈已經死去三十年。但天才之間的交往與
啟發,不會被人間世界所隔阻。巴哈會是莫扎
特的點火人嗎?試聽巴哈的聖約翰受難曲和莫
扎特的安魂曲,可能感受。

天才的最後衝擊,來自死亡。當時莫扎特只
三十五歲,但自知死期。勉力執筆,人世的一
切體會,全部都寫進一首安魂曲中了。


5059 巴哈的秘密是甚麼 2002 1216


巴哈的秘密是甚麼?

音樂學者Helga Thoene 發現了巴哈的秘
密。巴哈利用音苻和調號的巧妙編排,把他自
己的名字和虔誠的心聲,嵌在樂譜中。而重要
的大秘密是:如此絕對的和諧,來自何處?

他怎樣創作那首:Ciaccona* 的?

巴哈陪同一位王子赴外地公幹。回來,發
現摰愛的妻子竟已經死了,並且已經埋葬一
周。具體情節,今日很難查考。但那種崇高的
感情,就在音樂裡。一邊是Countertenor 男
高音的柔和假聲,另一邊是小提琴激越的快節
奏,協調天衣無縫。這種美,代表了人類的高
尚。如此美好的人類,怎會滅亡呢?
*The Second Partita, in D minor (BWV 1004), Hillard
Ensemble and Baroque violinist Christoph Poppen:
Morimur, ECM records, LC-025116
      

5060 為甚麼要用假聲唱歌? 2002 1217


為甚麼要用假聲唱歌?

巴哈的Ciaccona (BWV1004)中用了一位
Counter-Tenor 來唱。那是一種比普通男高音
更高的聲音。有人說,是用男人去唱女高音。
聽的時候,很難分辨,到底那是一把男人的嗓
子,還是女人。聽很多次,無法斷定是男人還
是女人在唱歌。

自然,這只是事後分析。充份投入之時,是
沒有這種細心分析的。當時,你完全不會留意,
是甚麼人在唱。因為,幾乎絕對的和諧,己把
你帶到一種很遠很遠的地方。到你稍為清醒,
回來,才想到:啊,剛才的感覺,是如此美妙。
你會極珍惜音樂中的那一刻,想到,那是最高
的價值。用甚麼去換,都值得。

到底,這種境界何來?是上帝的秘密嗎?至
於男聲女唱,更只是去除了性與欲的干擾,使
人忘卻世間的喧囂吧了。


5066 巴哈因何重新流行 2002 1223


巴哈因何重新流行?


巴哈之謎和舒伯特之謎一樣。舒伯特生前一
直不受賞識。他把樂譜送給名人歌德鑑賞,歌
德原封不動送還。這種錯誤不可原諒,使歌德
作品「浮士德」亦要扣分。

巴哈(J.S. Bach, 1685-1750)死後五十年之
久,一直處在被遺忘狀態,但隨後逐步上升,
今日很多人同意,巴哈才是最偉大的。

把這些音樂家的被接受情況,繪製成為曲線
圖,便能看到人類思潮發展的節奏。

人類的思想網絡發展,確實是有節奏的。節
奏時強時弱,時緩時急。在波峰低處的人類,
接受高波節奏難些。

只有異常傑出的天才,才能在一切範圍內了
解一切。例如貝多芬,他是早期極少數曉會欣
賞巴哈和舒伯特的人之一。




5073 巴哈怎樣為未來創作 20021230


巴哈怎樣為未來創作?

所謂「未來」,在天才眼中是和「過去」一
樣的。時間和空間,都能溶合在一個點裡。

巴哈是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那是一種特殊
的音樂形式。問題是,巴洛克音樂,能否有未
來的浪漫特色?在平穩和詳的音樂中,能否有
像貝多芬那樣的激越情懷?

說來慚愧,巴哈在BWV1004中的秘密,在一
九九四年已經被人發現。巴哈用了一種特殊的
猶太Gematria數字方法,把許多詩句,嵌砌
在一首純小提琴曲裡。這些文字的詩,和音樂
配合得簡直天衣無縫。但如此天上至美之音,
我們要到今日才聽到,後知後覺之極。

但也是非常幸福。三百年來,第一次有人類
的耳朵能夠聽到。巴哈是為未來,也是為我們
創作的。他的時代裡,此曲從未演出過呢。




5086 何謂「完美」 2003 0112


何謂「完美」?

 那是極其美好的一刻。冬日的陽光之下,李
察聽巴哈用密碼寫成的小提琴曲(Ciaccona)
(Morimur,在近年才被學者破譯出來的一首),忽
然有此感覺。覺得這一刻極其珍貴,就算用人
生一切來換,也是值得的。念頭只是一閃,事
後才想起,因何會出現如此想法。

另外的一次是貝多芬給的。那是一張第九,
是卡拉揚最出色的vcd。在遨遊天上地下的重
要時刻,忽然出現瑕疵。一個合唱團的團員,
不知想到了甚麼,眼珠子溜溜的一轉。她明顯
是沒有投入。這是看得到但聽不到的情況。回
過頭來,那邊廂卡拉揚好像渾不察覺。他揮動
右臂,剛好畫了一道最圓的弧,音樂跟隨那條
手臂在走,你全身震動,不能自己。但這種感
覺,就是從那瑕疪來的。



誰是巴哈?
問到底 No.5190 2003 0428 Monday


這問題,最了解的人,可能是大提琴家Pable
Casals. 他十三歲時,偶然看到一份塵封的樂
譜,那是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他立
刻就知道了自己一生的命運。他把樂譜拿回家
去,從那一刻起,不間斷地練習了十二年。

他是否需要從種種外在的傳記,評論文章,
甚至考察巴哈的私隱,才真正明白巴哈呢?當
然是完全不必要的。巴哈就非常逼真的站在那
裡,是可以徹底明白的。

 巴哈是幸運的,企圖了解巴哈的人,也是幸
運的。因為,就算一切資料都沒有,總還是有
一份樂譜。裡面有他的全部。

至於沒有樂譜的人,是否也可能從內在,而
不是從外在去了解呢?你能否排除一切外在的
印象,從裡面去了解他?


節奏的秘密是甚麼?
問到底 No.5572 2004 0516 Sunday

有一個老和尚教小和尚武功。只教一招:把
沙紙弄縐,然後用雙掌掃平。故事說,小和尚
不斷練沙紙功,十年後天下無敵,無人能夠近
身。輕輕出掌,對手彈開數丈。

這故事的重點不是武功,是智慧。沒有智慧,
看不出這簡單動作有何神聖,就不會堅持。

這跟卡薩爾斯(Pable Casals)堅持十二年練
習同一首組曲的故事,本質相同。巴哈的《無
伴奏大提琴組曲》旋律簡單,似乎全無內涵,
琴弓好像是只有向前向後兩種動作,是無人注
意的冷門曲譜。但當時十三歲的小伙子,在舊
書店偶然發現了這曲譜,立即知道這曲子非同
凡響。而這就是智慧。他抱著曲譜回家,堅持
練了十二年。到他二十五歲出道,就天下無敵
了。(十三加十二等於二十五)。好像很簡單的
節奏,蘊含天下之至美。秘密何在?


巴哈音樂,精彩在那裡?
問到底 No.5614 2004 0627 Sunday

 這一類問題,絕不是用幾句輕鬆的說話,就
能回答的。真想知道,就要具備絕對的誠意,
要用一生的時間投入進去。

好些音樂家,彈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
曲,一直到鬍子花白,六七十歲,還是有手足
無措,騎不住的感覺。

而那也不是非常困難的樂曲。一般技術也能
夠彈得出,不需要甚麼魔鬼手指,才彈得到。
但那種氣氛,沒有就是沒有。只有一個人真正
彈得好。那就是Pable Casals.

至於其他, 例如非常努力的Mischa Maisky,
經營一生的Anner Bylsma, 與及非常流行的
馬友友,都略遜一籌,以至二籌、三籌。

那種醇真的火候,標準何在?為甚麼多數人
都能一聽就知道分辨,但卻只有極極少數的
人,能夠高攀得上?


甚麼音樂可以長聽不厭?
問到底 No.5677 2004 0829 Sunday

所謂「厭倦」,是可怕的心理現象。甚麼事情,都
會日久生厭。長期吃同一食物,看同一本書,聽同一
首音樂,非常煩厭。自己最好也日日常新,否則自己
對著自己也一樣會厭。

而更有趣的問題是音樂。為甚麼好聽悅耳的歌,只
要重覆播放一千次,就能夠把那首歌殺死?美好情懷,
變成卒不忍聽? 這是藝術的試金石。到極盡處而不死
的音樂,就是最好的音樂。

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非常接近這種境
界的。雖然不會百聽不厭,但肯定可以百彈不厭。大
提琴家卡爾薩斯,終生不倦,主要就是彈這六首歌。
反覆迴旋不絕而無窮無盡的律動,每一條肌肉,都視
乎當時心景的變化而變化。每一次演奏,都不相同。
而追他不上的大提琴家,則並非是技藝追不上,而是
智慧和性格追不上。非常簡單的旋律,極端複雜的表
現。所以,巴哈是最偉大的。



巴哈的動力來自那裡?
問到底 No.5769 2004 1129 Monday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幼年不幸。他的兩個幼弟逝世在先,跟著是母
親忽然逝世。他的父親續弦之後不到三個月,
亦離開人世,留下一個新寡的女性,在貧困中
照料剩下來的子女。那時,巴哈才剛九歲。幸
而他是在宗教氣氛極度濃厚的家庭中長大的。
宗教告訴他,死者得以永生,更能接近真神。
從此,巴哈一生都對神學探討,極感興趣。信
仰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動力。

根據邵義強譯,馬塞爾著《巴赫》一書描述,
他深信自己的才華,是神的恩賜,因此清楚自
己應盡的責任。所以他專心致志,全力以赴,
目的非常純潔。他不像貝多芬那樣滿懷大志,
他只是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生命動力,盡量表
達。因此,他能夠達到人類最古老的表現境界,
也即是今天的人,以為是最現代的境界。
 

巴哈因何這樣純潔?
問到底 No.5776 2004 1206 Monday


巴哈的純潔,使他超越一切。如果說他是人
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相信所有其他的
偉大音樂家,全部贊同,無人反對。

 為甚麼他可以達到這樣純潔的境界?

 據傳記作家呂克安德烈、馬塞爾說,他是從
不為明天煩惱的人。他一生不斷寫作。單只是
每周上演的清唱劇,就總共有二百九十五部。
如果連其他數量龐大的受難曲、經文歌、節日
音樂、風琴曲和其他自由曲的作品算,總量是
一千二百部。他只是不斷的寫、寫、寫。至於
名與利,從不考慮。 

 因為,他是和時代沒有矛盾的。他處身在歐
洲文化上升時期的「啟蒙時代」,宗教氣氛濃
厚。他一早決定投身,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他
既不引領時代,也不批判時代。他全無個人雜
念,只是屬於那一種純潔的氣氛。


甚麼叫做「天賦」?
問到底 No.5817 2005 0116 Sunday

 「天賦」,就是上帝的贈品。幸運是直到今
天,上帝仍然時有所贈。誰是受贈者?

俄國鋼琴家艾夫根尼、紀新(Evgeny Kissin)
幾個月大的時候,是個非常安靜的孩子。躺在
嬰兒床中,常整天不吭一聲,一點都不用大人
煩心。他的姐姐,常在一旁練習鋼琴。

十一個月大時,一天,他忽然張開口唱歌。
唱的是巴哈練習曲,是他姊姊常練的曲子。原
來他整天躺在嬰兒床上,都是聽音樂。

到兩歲,剛好夠伸手到琴鍵的高度,就用一
隻手指憑聽覺彈琴了。六歲,進入莫斯科天才
兒童音樂學院。奇怪是他六歲時,每天只肯練
琴二十分鐘,絕不肯多練。一年後每天練一小
時,三年後,才每天練四小時。

但李察的問題尚未完:到底誰是受贈者?











柴可夫斯基的高度是多少?
問到底 No.5901 2005 0410 Sunday

有一些人的高度,是無可量度的。那是天的高
度。天有幾高,他就有幾高。在音樂領域之內,
這樣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巴哈,另一個是莫扎
特。那裡面是真正的高深與美麗光明。

另外一些人的高度,是人的高度。是人中的巨
人,是人類的最高代表。同樣,這樣的人在音樂
領域之中也是只有兩個。一個是貝多芬,另一個
是華爾弟。他們代表了人類領悟的最高境界。

此下,就是第三批人物了。他們各有特色,
高低參差不平。包括了馬勒、舒伯特、蕭邦、李
斯特,等等。

最成問題的問題人物,是柴可夫斯基。只有
他,才是人類困惑的最高代表。但他代表的只是
「困惑」,而不是貝多芬那樣的「領悟」。而他的
困惑,是封閉性質的,不是開啟性質的。這是重
要問題,明天續談。





夏康舞曲,因何堪聽?
問到底 No.5929 2005 0508 Sunday

這一首舞曲,李察寫過多次。相信熱愛音樂
的知音人,絕對不會錯過。由於篇幅關係,這音
樂的多種層次,只能拖長在幾個月的不同小文章
中寫出。但請一定記住一九九四這個年份。這是
巴哈在二十一世紀重臨的大日子。因為在這一
年,夏康舞曲的秘密,第一次被人重新譜出。閹
人歌手的聲音,第一次在人類的耳朵裡真正出
現。你可以假裝沒有聽見李察的話,但你自己絕
對是不會錯過的。我知道,你轉過身就會撲去買。
Hilliard Ensemble 的Morimur,不要買錯了。

  另一個值得告訴你的經驗,是在聽曼紐軒的
時候。自然,他的版本裡是沒有閹人歌手的。但
使人駭然的是,到其中緊要之處,那一位閹人的
聲音,就會自動出現。好像是歌曲中的鬼魅。你
全身大震,悲慟哭泣,或者不會假裝聽不見了。







巴哈怎樣寫作無聲之音?
問到底 No.5936 2005 0515 Sunday

巴哈夏康舞曲( BWV1004) 譜成於三百年前,
但他在曲中另有秘密曲調。直到一九九四年,才
被一位音樂學者破譯出來,重新編曲,曲中用
Counter-tenor 唱出密碼部份的曲調。Counter-tenor
好像就是從前的閹人。那是一種很難分辨男女的
聲音。如果不看資料,根本不知道歌唱者是男是
女。聲音無分性別,就更清純,遠離慾望的影子。
就像手抱嬰孩,不必分辨男女一樣。

喜歡這曲子,會不自覺反反覆覆聽。曲子的
境界太動人,你簡直願意用生命中的一切去換
取。如果又偶然,重新再聽舊版的BWV 1004,
無論誰彈的也好,當然曼紐軒的版本會爽一些,
到了那相同的位置,那閹人的聲音,就好像在地
下秘窟中傳上來的呼喚,自動出現。你會駭然感
覺,不由自己。到底,秘窟中的聲音,呼喚甚麼?
三百年後的今日,誰願細想?




《馬太受難曲》在那裡多了三秒鐘?
問到底 No.6146 2005 1211 Sunday

本來是很不應該用秒錶去測量音樂的,但
無法抗拒這種誘惑。欣賞Philippe Herreweghe
指揮Matthaus-Passion的時候,其中第30首
Ah! My Jesus has gone now(Ach! nun ist mein
Jesus hin!) 女高音唱第一個字 Ah 的時候,
足足是用了十三秒時間。那是一種全部心靈充
滿的感覺。又或者,這種感覺,是不能用秒錶
量度的。只能是一種感覺。感覺到了的時候,
再長也不是長,再短也不是短。跟本與長短無
關。如果有歌唱家,拼命拖長到二十秒,大約
也不可能有這種感覺。而這感覺,是從指揮家
的棒子流出來的。只有那一根棒子,才能把巴
哈導引出來。三百年之後,巴哈的靈感仍在。
而巴哈的靈感,是溯源於耶穌受難那一刻的。

 相比之下,卡拉揚就短了三秒鐘。感覺不是
弱了,而是根本不存在。 











巴哈的靈感何來?
問到底 No.6153 2005 1218 Sunday

  巴哈的靈感,來自造物主。他是從無私心
的人,他處身在歐洲社會的啟蒙上升時期,心
靈非常簡單純潔,一點雜心都沒有。他的宗教
音樂,例如聖約翰受難曲、聖馬太受難曲等,
固然是非常清楚,就算是與宗教不太相關的音
樂,例如他的BWV1001-1003等,也是如此。

  那是甚麼?那是接近完美的絕對平衡。技
術關之後,就是這種平衡關。快速的音符輪換,
完全不用心思與記憶,聽一百回都不煩厭,因
為,這種平衡是屬於宇宙深處的。既無所求,
亦無所怨,是完全的滿足。

  有人強調他音樂中的戲劇成份,把受難曲
當歌劇演出,以為純音樂與宗教無關,割斷了
他的靈性聯繫,就乏味了。大師有時失足,原
因在此。較好的演繹有(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BWV1001-1006, by Dmitry
Sitkovetsky)



.

人性中有幾個孔洞?
問到底 No.6167 2006 0101 Sunday

貝多芬第九,是人性光輝之孔。月光曲是
憧憬之孔。莫扎特用了三十五年時間,亦即他
的全部生命,用安魂曲發現了生命中的神聖奮
發之孔。柴可夫斯基在天鵝湖中以真愛和魔鬼
直接對抗,是為愛情之孔。巴哈為我們在
BWV1004中描述天堂風景。那是一個你願意用
一切去換的天堂之孔。馬勒也是對抗魔鬼的。
他的第二,告訴我們魔鬼長期在牆角的鼠洞中
存在。中國的李白是音樂家。他的床前明月光,
是人性永恆之孔。其他為我們開啟心中孔洞的
人,還有華爾弟歌劇,開啟了純真與思想之孔。
韋華弟的牧笛,是童真之孔。約翰連儂生長在
墮落的時代,用最重的低音,為我們敲穿了時
代的和平之孔。只有John Pierpont 是比較奇
特的。他的Jingle Bell,一下子就寫成了。
那是歡欣快樂之孔。

而所有的孔,都在等待新的音樂家,重新
開啟呢。







一弓之力,從那裡來?
問到底 No.6181 2006 0115 Sunday

卡爾薩斯的提琴彈奏巴哈,一弓拉過。卡
拉絲的茶花女表達激情,一音爆破。你的心房,
就好像被人伸進一隻手,緊緊地捉緊了那樣,
完全無法擺脫那種觸摸。

好像是非常簡單的一下聲音。用錄音機錄
下來,重播一萬次都可以。但全世界無人能夠
彈奏相同的聲音。

瑪嘉諾娃跳的黑天鵝,她的頭一摔,腰一
反,音樂就被硬生生地剎停了。簡單動作,也
沒有甚麼高深技術,為甚麼從來沒有人跳得
到?

表面上說,那是功力。但實際上,卻是藝
術家全部遭逢與全部運命的徹底陳呈。他生命
中的一切,都已經掏出來了,都全部無私奉上
了。要學,就唯有學這一點而已。而最難做到,
也是這一點而已。







怎知道一首曲子是不是最好?
問到底 No.6433 2006 0924 Sunday

巴哈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彈的人有許多:
怎知道,無人比 Pable Casals 更好?

而技術只是不太重要的因素。許多人技術上
完全過關,但他們就是有高下。而更不幸的是:
一旦你聽過一次最好的演奏,以後,所有次一級
的演奏,你就不能接受。

決定的因素,有人說是「性格」。一弓下去,
那種力度、那種情感、那種深度,全部顯現。但
「性格」未必是適當描述。還有人說那就是「靈
性」、「音樂感」、「表達」、「力量」,等等。

  或者,那僅是強者和弱者在高度上的比較。
一旦你發覺,只有Casals 才能達到那種高度,
你會相信:你就是屬於那種高度的。其他人等,
全在標準之下。直到有一天,另外有人帶來一種
全新的更高度,那就是屬於全世界的驚喜。但這
是很難的。地球上數十年來,無人做得到。因為,
沒有人願意像Casals 那樣,把生命全部奉獻。



巴哈怎樣帶我們出埃及?
問到底 No.6524 2006 1224 Sunday

有一位朋友告訴李察,他注意到音樂會的觀
眾,大多數都是白頭髮的,青年人很少。他慨嘆,
再下去,將來不可想像。

李察只能安慰他。能上音樂會的,都是有錢
人,而有錢人都是年老的。特別是在西方世界,
青年人是沒有錢的。

二十世紀,是迷離世紀。這是泛神論與唯物
思潮帶來的荒謬時代。時代傾向反智,視線浮表
外向,重視物質,人心如濁水往溝渠。

幸運是到了今日,似乎是有了轉機。若干音
樂家,忽然重新流行。包括了韋華弟、馬勒等人。
他們是從前被忽略的。而最重要的是,巴哈竟然
捲土重來。一九九四年,巴哈的夏康舞曲
(Ciaccona, BWV 1004)被重新破譯。李察相信,
新時代會從此一曲開始。因為,這曲子為人間帶
來了全新的希望。

二十一世紀,將會一掃從前的灰白。這是愛
的時代,亦是智的時代。古典音樂,將會在新的
領域,全面更新。